(本文纯属虚构,戏说三国,博大家一乐)
我们都被罗贯中给“骗”了。
小时候听《三国演义》,桃园三结义那段总让人热血沸腾。
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三个萍水相逢的好汉,只因志趣相投,便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焚香跪拜,立下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”的誓言。
这场景太完美,完美得不像真的。
因为,它确实不是真的。
让我们回到故事的起点。
那是在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时,刘备在涿县组织义勇军。
关羽是杀了人逃亡在外的亡命徒,张飞也不过是个“卖酒屠猪”的市井小民。
而刘备呢?
展开剩余75%尽管家道中落,却始终以“汉室宗亲”自居。
这样的三个人,真的可能因为一时意气就结为生死兄弟吗?
正史《三国志》里只有简单一句:“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,恩若兄弟。”
注意这个词,“若”,像兄弟一样,并非真是兄弟。
罗贯中却把这个“若”字,演绎成了轰轰烈烈的结拜仪式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结义之后的现实。
关羽被曹操俘虏时,曾短暂归顺;刘备娶孙权之妹时,何曾想过结义兄弟的感受?
最讽刺的是,当关羽败走麦城时,近在咫尺的刘备却没有及时发兵相救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同生共死”吗?
其实,桃园结义更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创业仪式。
刘备需要关羽的武勇和张飞的财力,关张则需要刘备的“品牌效应”。
在那个乱世,三个底层人物抱团取暖,用兄弟之情包装利益共同体,这本无可厚非。
可偏偏要被神化成理想友情的典范,就难免让人唏嘘了。
这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后世那么多江湖帮派、秘密会社都特别推崇桃园结义。
他们要的,就是这种能够维系组织的“精神纽带”。
黑帮开香堂,洪门拜关公,无不是对桃园模式的一种模仿和利用。
真实的兄弟情义哪有这么戏剧化?
它该是细水长流的相伴,是危难时刻的不离不弃,而不是一场需要焚香立誓的表演。
最可悲的还是关羽,他可能是三人中最把结义当真的人。
华容道义释曹操,是为了还人情,却违背了军令;终其一生,他都恪守着对刘备的忠诚。
可这份真心,换来的却是战略上的牺牲。
当他在麦城孤军奋战时,不知可曾想起桃园里那炷香的青烟?
我们不必完全否定桃园结义的价值,在那个乱世,任何形式的情感联结都难能可贵。
但若把它奉为友情的圭臬,就未免太天真了。
真实的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童话,而是充满算计与无奈的灰色地带。
下次当你再听到“桃园三结义”的故事时,不妨多一分清醒。
真正的友情,从来不需要桃花点缀,不需要誓言烘托,更不需要后世文人的刻意美化。
它在日常的相濡以沫中,在危难时刻的彼此扶持里,唯独不在那被神化的仪式上。
桃园里的那炷香,熏醉了后世多少痴情人?
唯有拨开历史的烟雾,我们才能看清:
那些被传颂千年的故事,往往最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。
发布于:江苏省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